发文日期: | 2024-05-07 | 发布部门: | 学校内网 |
文 号: | 院教〔2024〕22号 | 文件名称: | 院教〔2024〕22号(关于开展2024年课程类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
主 题 词: | 2024 22 开展 课程 建设项目 的通知 | 阅读次数: |
院教〔2024〕22号(关于开展2024年课程类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革命,引导教师基于OBE的教育理念,投身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实效,学校决定开展本年度各类课程建设申报立项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型及要求
各申报课程可结合自身特点在以下类型中选择其一进行建设。
(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1.建设要素:
(1)课程设置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专业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授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2)核心课程可以学科交叉的方式,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3)包含实践环节的核心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核心课程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考试、作业、项目报告等,全面了解学生在核心课程中的表现和成长。
2.要求:
(1)负责人需讲授本门课程1轮及以上且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
(2)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对接行业产业升级的前沿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行业产业技术创新驱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3)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查和学生能力的评价,突出体现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
(4)充分利用优质线上资源,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二)特色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
1.建设要素:
(1)特色应用型课程应紧密结合湖北产业发展需求,体现产业和技术前沿,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应与湖北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包含实践环节的特色应用型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实习、实训、实验、案例分析、项目驱动、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及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特色应用型课程可通过跨学科整合、与行业企业合作等方式,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方法。基于行业产业的发展进行数智化转型升级,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AI+等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等。
(4)特色应用型课程的建设需要组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教师应该具备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5)特色应用型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方法可以包括实践项目报告、实训成果展示、职业能力考核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应用型课程中的表现和成长。
(6)特色应用型课程的建设需要与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通过与实际工作场景的对接,提供实际案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问题解决的平台,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要求:
(1)基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对课程进行立足湖北区域文化、产业等的教学内容重构、迭代和升级。课程为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或拟增设的新课程;
(2)项目负责人为我校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自有教师,建设团队中需有企业教师参与;
(3)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方法可以包括实践项目报告、实训成果展示、职业能力考核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应用型课程中的表现和成长;
(4)基于行业产业的发展进行数智化转型升级,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AI+等方式,打造新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项目等融入教学过程。
(三)青年教师“一师一优课”建设项目
1.建设要素
(1)青年教师设计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2)鼓励青年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3)学院为青年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
2.要求:
(1)项目负责人为我校年龄在35岁(含35岁)以下,中级及以下职称的自有专任教师,课程建设团队中需要有一位副高及以上的指导教师;
(2)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且该负责人已讲授本课程1轮。
(四)特色课程建设项目
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分为首义特色类、人工智能+类和其他类,课程原则上需面向全校专业开设。
1.建设要素:
(1)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建设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教育追求并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课程。
(2)紧密围绕特色课程建设目标进行设计和构建,围绕如首义精神、首义文化、首义思想、人工智能+等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特色课程的内容。
(3)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亲身感受学校的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应用趋势。例如,组织访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开展辛亥革命相关的讲座、体验人工智能的平台与技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4)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团队,教师应该有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5)特色课程的考核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方法可以包括考试、作业、项目报告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在特色课程中的表现和成长。
2.要求:
*总体要求:
(1)面向全校打造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
(2)根据建设需求,拟定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及完整的课程教学内容。学时需控制在24学时以内,理实结合。
*“首义特色”类: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建设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教育追求并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课程,培养学生“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首义精神。
*“人工智能+”类:
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从人工智能的平台与技术,人工智能在专业的应用等方面遴选优化教学内容,打造人工智能+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其他类:自定。
二、项目申报数量
我校拟立项32-45门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各学院应充分挖掘、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特色,择优推荐课程。各单位推荐课程名额如下:专业核心课程、特色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各单位至多每类可推荐2门。青年教师“一师一优课”建设项目,近三年进校教师超过5人的单位,推荐门数不低于2门;其他单位推荐门数不低于1门。面向全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各单位可推荐1门。
三、申报条件及要求
1.项目建设要求、建设周期及验收要求,见2024年课程类建设项目专项指南(附件1);
2.项目成员:项目负责人1人,负责人所在单位项目参与人不超过5人(含负责人),鼓励教师组成跨学科、跨专业、跨校、跨校企的课程建设团队;
3.已获批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不能参与本次建设类课程申报。
四、申报流程
1.负责人填写并提交《武昌首义学院课程类建设项目立项申请表》(附件2)(电子版及纸质版一式三份)及相关支撑材料。
2.各教学单位填写《武昌首义学院2024年度课程类建设项目推荐排序表》(附件3)电子版及纸质版一式一份。
各教学单位汇总材料并于2024年5月20日前将以上申报材料纸质版报送至教务处教研科(行政楼204室),电子版发至:291073200@qq.com。
附件:1.2024年课程类建设项目专项指南
武昌首义学院
2024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