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校公文 >> 正文


发文日期: 2008-06-10 发布部门: cicro
文    号: 校发[2008]16号 文件名称: 校发[2008]16号(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
主 题 词: 十一五 学科建设 规划 阅读次数:

校发[2008]16号(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



全校各单位:

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审议后,提交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二OO八年六月十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根据学校的学科基础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制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龙头,是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事关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工作。

我校关于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1.按照培养“大众化、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形成以应用学科为主,理、工、文、管、经、法等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资源,注重建设效益,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统领和辐射作用。

3.按照学科布局组建师资队伍、构筑软硬件平台,积极开展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把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是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服务的。根据学校制订的在“十一五”期间“发展优质本科教育,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使其居于全国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前列”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的目标是:

1.根据区域经济和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培植面向先进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自己特色的学科链,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和实验室队伍能提供优质本科教学,取得若干在同类型学校中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每个学科都有骨干教师团队,在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与科研团队,条件成熟时组建研究机构。

3.工科、人文和经管类学科平台(实验室、基地)建设在同类学校中达到和保持先进水平。

4.基础性学科和人文类学科建设应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为学生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和文化素养。

5.在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10-12个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全部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三、“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

围绕学科建设的目标,学校拟定的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是:

1.提高专职教师的水平和比例,确定每个学科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培养和引进学术带头人,组建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团队;强化师资的工程实践背景,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师资培训渠道,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师德高尚,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最根本的保证。

“十一五”期间,学校继续坚持“专、兼职相结合”的方针组建师资队伍;按照引进与培养同步,优化与提高并重的原则,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使各学科专业的师资在规模、年龄、职称结构上趋于合理,形成以各学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到2010年,学校专任教师规划总数达600人左右,其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任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充分利用周边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十一五”期间学校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包括设立“引进优秀人才基金”和“骨干教师培养基金”等。为引进人才提供特聘岗位和相应待遇;为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根据学校需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到企事业单位轮岗培训,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和专业进修。

为建设一支与学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素养的培养,大力培养学校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的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各学科带头人要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凝练出具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学科研究方向,组织力量开展有效的研究工作,争取在选定研究方向上取得一定成果。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积极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师资培训渠道,开展国外专家学者来我校授课或开展教学领域的教师互访交流和合作研究活动,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2.筹措学科建设经费,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品牌专业,加强学科和专业基础平台建设。

以学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品牌专业。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8年的发展和建设,我校出现了一批专业特色较鲜明、教学质量较好、师资队伍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善的优势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法学、新闻传播学、艺术设计等。

“十一五”期间,学校设立专业建设经费,分期分批、有重点地用于学科基础好、市场对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率高的专业建设。首批将安排专项经费建设就业率一直位居全校首位的自动化系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拓宽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争取将自动化系各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在同类高校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学校将按照“以学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和学校办学条件,适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和招生规模,有选择地增设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专业,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专业优先发展。力争在2008年,有10-12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以此为龙头,增强学科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交叉渗透,灵活拓展专业方向,逐步形成在同类学校中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学校安排4500万元用于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满足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按照在校生13000人规模,生均占有教学资源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本科教育评估标准。

在实验室建设上,“数控实训创新基地”和“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作为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启动建设,在“十一五”中期投入使用;在专业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方案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陆续启动若干个能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实验平台建设项目。坚持开放办学,在条件成熟的系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教学实习和生产基地。

规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新建或改建实验教学用房的安排,保证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实验开出率达到大纲要求100%。

在图书馆建设上,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建立适应本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在达到办学评估合格要求的基础上,建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型,具有一定特色的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图书馆。

“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馆、分馆与专业资料室相结合的图书馆服务体系,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馆藏文献总量达到130万册以上,其中纸质文献70万册;依托先进可靠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基本实现网络环境下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校师生员工构建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的数字化应用平台。

3.把学科建设与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学科建设成果向优质教育资源的转化。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成果只有及时充分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校“大众化、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力度,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校要以实践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时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能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建设是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学校实施校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工程,拟建设20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和50门左右的校级“优质课程”,其中优先支持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程(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积极组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

以学科骨干教师团队为核心,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学校设立教学改革专项基金、课程资源建设基金和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基金。鼓励各系部和广大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鼓励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诸如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改革试点,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上探索新的模式;鼓励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全国性和省级的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鼓励创建虚拟的E-learning教学平台,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建立质量监测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水平。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用人单位、学校各级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通过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引入科学评价机制,遵循在使用中考察、培养和选拔的原则,按照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好校系两级教学管理队伍,为实现“十一五”学科建设目标,提供基本的组织保障。

5.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订相关政策,对在学科建设中有显著成效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各种形式的资助和奖励。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和改革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设立教育教学奖,对于取得重大实际成效的教学改革项目和在教学中教学质量优秀者给予奖励,并纳入对系部和教师的业绩考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