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日期: | 2008-09-02 | 发布部门: | cicro |
文 号: | 文件名称: | 校学[2008]16号(军事训练计划) | |
主 题 词: | 校学[2008]16号(军事训练计划) | 阅读次数: |
校学[2008]16号(军事训练计划)
根据《国防教育法》、国办发[2001] 48号文件精神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关于2008级新生报到及有关时间安排的通知》和教学计划安排,定于2008年9月6日—9月20日对2008级新生在校内进行为期15天的军事训练,具体计划如下:
一、军训的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7年3月颁布的《学生军事训练规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内务条令》的相关内容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服务我校育人目标开展;坚持着眼时代特色、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实际效果、实施分类指导的方针,使军训成为我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好新生素质教育第一课。
二、军训的目的
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履行兵役义务,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独立生活、自我管理、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军训的组织领导、保障部门及编成
(一)学校成立学生军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军训的组织领导与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周进
副组长:金国杰、王炎坤、陈汉云
组 员:钱锋、刘冬梅、邹星庐、王洪、陈定友、罗凌峰、陈仁明、
陶金林、李雪、杨琳、李平、黄艾华、胡容玲、魏光宇、
马丽丽、高霞、吴世杰
(二)校办、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宣传部、总务处、设备处、校医院、各系为军训的保障单位,具体实施各项保障工作。各单位职责见附件1。
(三)3775名新生编为1个军训团,下设6个营、28个连、69个排。军训团、营、连、排正职军事主官由承训部队担任,负责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工作。政治主官由我校有关人员担任,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具体编成见附件2。
四、军训的内容、时间及方式
(一)军训内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安排施训。
(二)军训时间,我校2008级学生军训从9月6日开始,至9月20日结束,共15个训练日。
(三)军训方式,全团统一组织,分营、连、排训练。为保证训练质量,我校2008年军训由海军工程大学派遣的78名教官驻校组织训练。军训期间严格落实军训作息时间;军事训练做到精讲多炼,政治教育做到注重效果,行政管理做到从养成教育抓起,科学实现大学文化与部队文化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四)军事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国防教育大型讲座”,集中在军训期间的晚上由承训部队进行(4学时),第二部分:《大学军事理论教程》,军训结束后由校军事理论教研室安排20学时,在本学期内9个系同步进行。具体军训实施日程计划表、军训作息时间安排、《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见附件3、4、5。
五、军训的基本要求
1.学生军事训练是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作为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全校教职员工必须统一思想,群策群力,保证军训任务圆满完成。
2.各级领导要深入训练现场,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军训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分工的职责,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做好军训的保障工作;全校师生要尊重部队的同志,要把军训过程当作密切军民关系的过程,当作向解放军学习的过程。
3.担任军训的各级干部,要严格实行军事化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学生的思想作风建设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注重加强部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注重新生干部的选拔和新生班级干部的配备,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注重安全教育与安全检查,严防各种事故发生。
4、为了保证军训质量,军训期间,军训团原则上不接受校艺术团、校系学生会、各学生团体、各学生协会的招新。若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向学生处提出书面申请,由学生处酌情审批。没有批件的招新,无论白天或晚上,军训团一律拒绝其进入军训场地。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二OO八年九月二日
附件1
各单位职责
1.校办
(1)负责阅兵式暨开学典礼的筹备工作。
(2)负责邀请并接待参加阅兵式暨开学典礼的领导和来宾。
2.学生处:
(1)负责起草军训实施方案,检查军训落实情况并做好协调工作。
(2)负责筹备军训暨入学教育动员大会的组织工作。
(3)负责起草入学教育的计划,指导各系抓好落实。
(4)协同校医院安排体检时间和地点。
3.教务处:
(1)负责入学教育中的专业介绍及学风建设教育的相关授课和解答工作。
(2)对军训及入学教育期间需要的教室进行协调、安排。
4.保卫处:
(1)做好军训期间防火、防盗、防中毒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工作,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维护军训期间校内的治安及交通秩序。
5.宣传部:
(1)负责做好军训期间的宣传报道及资料留存工作。
(2)负责阅兵式解说词的撰写及乐曲保障工作。
6.总务处:
(1)负责军训车辆的安排。
(2)负责军训人员的办公、通讯及住房保障。
(3)负责军训期间部队教官的饮食保障及学生的开水供应。
(4)负责军训期间大会的主席台桌椅及鲜花保障工作。
(5)负责军训场地的清洁卫生。
7.设备处:负责军训期间各种会议及授课的音响保障。
8.校医院:负责军训期间医疗保障工作及安排新生的体检工作。
9.各系:
(1)同承训单位共同落实军训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做好政工干部的选派及管理,开展好训练场的宣传鼓动工作。
(2)全面负责组织、落实入学教育的内容,认真组织学生军容风纪检查和内务卫生的建设,共同组织及完成学生军训鉴定的填写。
(3)按要求负责组织学生参加体检及各项测试工作。
(4)注意发现在军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为学生干部的选拔打好基础。
《大学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大学军事理论/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二、课程代码
三、课程类别:通识基础课
四、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普及性特点的军事科学入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大学军事理论课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大学军事理论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爱国主义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五、学时/学分:20/1.5(不含实践12学时)
六、先修课程:无
七、适应专业:全校各专业
八、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堂教学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国防法规和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掌握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的程序方法和主要内容,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重点:
1、国防要素;国防历史;主要启示。
2、国防法规体系,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
3、国防领导体制;国防建设成就;国防建设目标和国防政策;武装力量建设。
4、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国防教育。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现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重点:
1、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体系与内容。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地位、作用。
4、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
5、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第三章 国际战略环境
掌握战略基本理论,了解国际战略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现状和安全策略;了解台湾的历史与现状,认清“台独”的危险;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重点:
1、战略环境基本要素;战略与战略环境。
2、国际战略格局现状和特点、发展趋势。
3、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演变与现状、发展趋势;国家安全政策。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了解军事高技术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熟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范围,掌握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重点:
1、军事高技术概念与分类、发展趋势、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2、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技术;航天技术;指挥控制技术;新概念武器。
3、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发展趋势和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熟悉信息化战争的特征,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了解本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几场局部战争的作战概况。
重点:
1、信息化战争概述
2、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3、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二)实践教学(12学时)
1、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践教学包含研讨、参观等内容,在军训期间完成。要求学生参加讨论、写论文,并分批到作战部队参观,通过以上环节,达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2、讨论、论文内容,以及参观对象
①军训期间,由理论教师根据讲课内容和当前国际国内军事形势提出2—3个讨论题,5—10个论文题。
②分批到驻汉陆、海、空有关部队参观。
九、学时分配
章次 |
讲课 |
讨论课 |
习题课 |
参观 |
写论文 |
其它 |
小计 |
一 |
4 |
|
|
|
|
|
4 |
二 |
4 |
|
|
|
|
|
4 |
三 |
4 |
|
|
|
|
|
4 |
四 |
4 |
|
|
|
|
|
4 |
五 |
4 |
|
|
|
|
|
4 |
总计 |
20 |
|
|
|
|
|
20 |
十、考核方式
结束性闭卷考试(占80%)+考勤(占5%)+作业考核(占15%)
十一、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中国]姚有志、杨家祺《新编大学军事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二)教学参考书
1、朱莉《新编军事理论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建中《军事理论课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高技术知识》,解放军出版社2001
5、伍仁和《信息化战争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6、李效东《世界军事发展年度报告》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十二、其它说明
此大纲根据2007年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和参照姚有志、杨家祺《新编大学军事教程》而编写。
执笔人:徐金保 2008年7月5日
审定人:邹星庐 200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