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校公文 >> 正文


发文日期: 2017-10-10 发布部门: 理事会办公室
文    号: 院理发[2016]21号 文件名称: 院理发[2016]21号(关于印发《武昌首义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主 题 词: 印发 十三五 发展规划 通知 阅读次数:

院理发[2016]21号(关于印发《武昌首义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武昌首义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经多次讨论修改,理事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全校各单位要按照《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措施,制订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并落实到实处,为学校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共同努力。

武昌首义学院理事会

2016年12月30日


武昌首义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是武昌首义学院实施应用型人才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武昌首义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理事会、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十年办学基础上,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并顺利完成学校从独立学院向普通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变。《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均已基本实现,为实现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理念更加明确。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秉承“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确立了“面向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凝练“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养成教育、致力实践创新”的办学特色。“十二五”期间,通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学科类别,培养大众化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期间,学校获批湖北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为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基础,此目标也成为全校教师员工对学校发展的共识。

二、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信息、机电、土木、经管、人文社科和艺术等6个学科大类构筑学科平台,通过不断深化以专业核心能力提炼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新闻传播学成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高质量完成了自动化等3个“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的建设任务,广播电视学等7个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获批“湖北省高校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校分批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也均已完成论证或建设完成。本科专业数达到40个,学校于2012年顺利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三、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召开了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围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题,依据社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各专业开展凝练专业核心能力,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修订完善了2011版、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与延伸,全校校级精品课程达47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资助188部自编教材,其中94部由我校老师主编或参编完成;获得省级及市厅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合计 58 项;启动“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 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实现零突破;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充实,强调教学实效;为检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实施效果,开展了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实验实训技能测试工作;全校建成 137个校内外实习基地,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个,每个专业均有 3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始突破。

四、科学研究工作渐次推进。“十二五”是学校全面启动科研工作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成果显现的五年。期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出版资助计划项目1项,国家广电总局项目1项,国家邮政总局法律修订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获批企事业委托横向课题80余项。专职教师中已有30%以上人员主持过科研项目。学校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注重科研成果应用及转化,获批“武汉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奖”。

五、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到“十二五”末期,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709人,自有教师365人,副教授以上教师人数占比达34%,“双师”型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比10%。青年教师85%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基本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

学校不断鼓励和加大投入促进教师成长,共培养中青年骨干及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76人。注重教师实践性、实用性专业进修和培训,教学能力显著提升,部分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项。

学校通过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2012年和2015年全校两次普调教职员工工资;2013年解决了300多名教职工住房问题。学校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学校每学年平均投入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设备总值的5%以上。图书馆本地数字化资源存贮量达170000GB以上,馆藏纸质文献达到122万册;建设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及信息服务平台,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咨询服务。各教学单位行政办公楼和实验大楼重新修缮,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至“十二五”末期,学校共建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63个,基本满足各专业实验教学需求。实施全校道路改造升级,疏通下水,改造窨井,沥青刷黑,面积约50000平方米。重新调整学生住宿布局;加强校园绿化净化管理,绿化率达到45%以上。

七、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斐然。“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精心组织、扎实开展“两访两创”活动和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橱窗等宣传文化载体功能进一步提升,同时,积极拓展及强化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舆论宣传辐射功能;加强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技术防范全方位覆盖,完善校园“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

八、对外合作和交流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与境外院校发展友好合作达到4所以上,且建立了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校际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长短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每年有超过50名的学生出国、出境学习、实践。2位教师受省教育厅公派赴美国短期留学并已学成回校工作。

第二章 面临的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

­1.标志性成果和较大项目较少。省级教学成果奖虽有所突破,但是尚缺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奖还有待突破。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等高级别研究项目还有待突破,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社会服务项目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2.办学特色尚须强化。部分学科、专业建设成效不够显著,特色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成效,各学科、专业的特色仍须大力培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办学体制机制等实践探索还须深度推进。

3.师资力量有待增强。我校目前师资队伍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学术领军型人才偏少,部分专业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教师成长发展的环境和生态及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丰富、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办学资源不足。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办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效益的发挥不够充分,办学资源短缺现状与学校的发展要求和教职工的预期存有差距,部分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校园文化建设有待沉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偏少,缺少高品质、有特色、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二、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国家迫切需要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尽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从而稳步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将由以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转变为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十三五”时期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四大目标,打造长江经济带脊梁,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点,迫切需要湖北教育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应该紧紧围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在服务区域发展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部署。一大批地方高校纷纷进入向“应用型”高校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必将成为地方普通高校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政策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拓宽了高校发展渠道,为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激发了高校开放办学的新活力。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今后的必然趋势,学校必将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国外(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和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总指导方针,主动适应国家经济战略转型升级,审时度势,积极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层级的需求,围绕国家和湖北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学教育改革,逐步完善现代化大学制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人才质量工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专家治校、特色兴校、改革活校战略,把我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高校。

二、“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调结构、铸特色、强实力、增效益,向更高层次迈进。即顺利通过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工作,着力实现办学层次从本科教育为主向独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跨越,主干学科建设水平向省内同批次高校领先地位跨越,人才培养从初具特色向特色鲜明跨越,学科建设从重点突破向均衡发展跨越,学校财力由保运转向促发展跨越。

四、主要措施

一、学科专业建设

按照信息、机电、土木、经管、人文社科与艺术等6个学科大类,确立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构筑学科资源平台,实现科学定位、资源共享,形成特色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格局。

1.打造1-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2-3个武昌首义学院优势特色学科群, 积极争取1-2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坚持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学科专业在新常态下的升级提质。

2.建设好已获批的“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专业建设”项目,力争出成果,出精品,并以它们为示范,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

3.“十三五”期间,学校投入4500万元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经费。配合专业硕士点申办以及专业认证的需求条件,保障师资力量、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分批重点建设一批校级品牌或重点专业,充分发挥品牌或重点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4.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抓住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专业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继续实施人才兴校、专家治校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历职称提升与实践能力历练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水平并进的原则,扩大增量,注重内涵,建立健全“引导、激励、竞争、约束”的师资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建设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到“十三五”末期,学校教师总数达到780人,其中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左右。专任教师中,申报硕士点要求7%以上具有博士学位,95%以上具有硕士学位,45%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力争每个专业拥有1名以上学科带头人,2名左右骨干教师。

2.完善教师队伍培养与管理机制。修订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的政策;加大力度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成立武昌首义学院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探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素养,坚持推进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任务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建立规模相对稳定、教学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兼职教授的推荐和管理工作。

3.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建立教师发展培训服务和保障体系。

三、教育教学改革建设

在转型发展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在完成信息工程、装备制造、环保技术、建设工程、经济管理、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等7类专业集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教学、科研、服务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逐步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1.“十三五”期间,教育教学改革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题,以基于OBE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以毕业要求达成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为手段,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工作,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

2.对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探索建立适合校情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课程先期启动SPOC、MOOC建设,争取1-2门课程申报成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进一步完善教材选用机制,鼓励教师和企业教师联合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实现符合学校定位的优秀教材选用比例超过80%。

3.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政策,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为本的基本理念,探索建立新的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和工作机制。“十三五”期间,适时启动武昌首义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争取省级教学团队零突破;力争省级教研教改项目在立项质量和立项数目上都有更大的提高,争取省级教研项目立项数突破20项;加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建立教学研究结题项目成果应用情况调研与统计工作的长效机制;精心组织好第八届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的遴选与推荐工作,争取在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等级和获奖数目上有更大的突破。

4.以转型发展为牵引,突出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实现零突破;全校建成200个左右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每个专业有5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再跨新台阶,新增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2个。

5.构建基于OBE模式教学体系,推进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力争1个工程专业申报通过国际认可的专业认证;非工科类努力按照教育部评估中心关于HEEC认证要求抓紧建设,力争1个专业申请并通过HEEC的试点认证。

6.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将融入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区域的协同创新模式,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迈进,积极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式对接。

7.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大学生创业引导与扶持,积极探索并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预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0门以上;争取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省级获奖60项以上,并力争获得国家级奖励。

8.探索建立适合本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9.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新形势,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改革与研究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

10.鼓励和支持重点学科专业举办全国性、全省性学术会议和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以及有影响的学科竞赛。

四、科学研究

坚持“凝练方向,锻炼队伍,服务社会”的原则,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瞄准社会支柱产业需求应用性方向推进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加强与地方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接,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师学术水平为明确目标而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或转化为技术服务。

1.遴选并资助一批科研创新团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方向;力争更多校级科研项目列入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范畴,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突破,外来科研经费在数量上取得大幅提升。

2.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考核制度和科研激励机制,对高水平项目及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3.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专职教师承担高水平项目或参加科研,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研队伍和一批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

4.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建设一批24小时开放的科研实验室,为教师研究、研究生培养、本科生科研课外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

5.在专利申请、专利取得以及专利转化等方面,做好引导并加大投入。

6.加强科研学术交流。

五、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以来中央治国理政方略,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创建思想宣传工作品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完善工会、教代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凝聚全校教职员工推进改革、发展事业、维护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2.坚持把师德师风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3.搭建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平台,加强宣传媒体、学生社团等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健康的学院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4.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公共安全监控体系,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灾害事件的反应处置能力;建立学校公共卫生安全责任制与公共疾病预警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六、图书资源及信息化建设

“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贯彻新《图书馆规程》,在深入开展嵌入式教学、深化专业文献选审、探索新生教育方法、加大资源宣传与培训、深入开展导读工作、拓展馆际互借与校友服务等工作中,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

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申请加入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并参与建设,筹备学校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向高标准、高集成度方向发展,并继续在同类学校中保持领先水平。

1.做好基础设施的升级。拟将校园网的出口带宽提升到500M—800M以上,全校信息点接入数达到近13000个;更换学校核心交换机1台,更换各教学楼及办公点接入交换机50台;按建设需求增加服务器数量和存储容量40TB;尝试在校园网中部署小型IPV6试验网,为IPV6技术普及应用积累经验。

2.构建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多种功能实现数据共享的软件管理平台。推进教务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继续探索和完善现有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功能,着力打造“互联网+校园”新时代。

3.启动“武昌首义学院教学科研大数据”建设工程。完成建校以来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省部级科研课题数据库建设、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全文数据库建设。参照国际公认的专业认证的框架,在新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4.进一步提升电子文献的服务水平,馆藏纸质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并适度发展多语种文献;数字资源建设要形成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相结合,文本资源与多媒体资源相结合的格局。

5.继续加强图书馆馆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技术培训,形成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稳定信息化工作队伍。

七、对外合作与交流

坚持务实、高效和长久合作的方针,搭建合作学校互利双赢的对外合作平台,推进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健康发展。

1.继续巩固、拓宽和提升现有中外合作项目,争取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校际合作关系;到“十三五”末期,中外联合办学专业不少于6­­—8个,境外友好合作院校达到10所以上。

2.多渠道开展学生长短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逐步增加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争取每年有超过150名的学生有机会出国、出境学习、实践、攻读本科和硕士学位。

3.多渠道引进境外教师,切实做好境外教师的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逐步增加语言类专家及非语言类专家和合作办学项目专家聘请人数,满足学生对境外专家的需求。

4.加强与省内各外事机构联系,积极争取教师公派出国学习机会。利用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邀请境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赴境外高校培训。

八、基础设施建设及后勤管理

“十三五”期间,学校每学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设备总值的10%的投入比重,以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好率。建设一支稳定的、年龄学历和职称更加合理的实验工程技术队伍,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性,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根据武汉市建设横穿学校的快速高架通道施工情况及最终结果,学校将新建综合楼、教学楼20,000多平方米;完善城市建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部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完成公用计算机机房更新升级建设,使全校的实验设备以较高的水平更好的满足教学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推动以下措施来加强学校后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1.实施并完善一卡通考勤和员工工作目标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后勤服务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倡创新节流,对各项工作实行目标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痕迹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2.充分利用学校住宿资源,重新调整学生住宿布局,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加强公寓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家具,按照创建标准化学生公寓的标准和要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改造、完善学生公寓的设施设备。

3.加强校园绿化净化管理,不断提高校园绿化率,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

4.持续改造、更新老化及陈旧的水、电、油、气等设备。

九、办学经费保障

发扬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以收定支、校-院两级管理各自平衡的理财原则;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原则;抓紧各项指标进度,使建设工作有序健康进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办学,“十三五”期间计划安排105000万元办学经费,并定期召开“十三五”规划执行工作进度报告会议。

1.经常性经费预算总计64419万元。其中:人员经费以2015-2016学年度预算支出为基础,并按照社会物价上涨水平和每年支出递增的原则增加预算,主要用于增加引进人员工资和提高教职工待遇,“十三五”期间人员经费预算50242万元(含人才引进经费3550万元);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4177万元。

2.专项经费预算总计40581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经费4040万元;本专科教学经费12541万元(含师资队伍培训经费250万元);图书购置费950万元;教学研究基金等600万元(包括教学研究基金、省教改研究立项、成果奖);科研基金25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4500万元(包括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申办专业硕士点经费、申请专业认证经费等);办学管理1800万元;新建教学及实验大楼等基础设施20000平方米,基本建设等13650万元。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校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务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为打造富有鲜明办学特色、引领中国现代化应用技术顶尖高校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