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校公文 >> 正文


发文日期: 2020-01-08 发布部门: 宣传部
文    号: 院党〔2020〕2号 文件名称: 院党〔2020〕2号(关于印发《武昌首义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创新思政课程新模式,构建 三全育人新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全育人改革建设方案》的通知)
主 题 词: 印发 实施方案 建设方案 通知 阅读次数:

院党〔2020〕2号(关于印发《武昌首义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创新思政课程新模式,构建 三全育人新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全育人改革建设方案》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现将《武昌首义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创新思政课程新模式,构建三全育人新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全育人改革建设方案》予以印发,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中共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2020年1月8日

武昌首义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7〕3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湖北省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 “五个思政” 和《武昌首义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的要求,扎实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及教学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有特色、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各类课程,重点培育一批充满思想政治元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通识课和专业课,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师和教学团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三、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进一步优化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优势,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功能。

(二)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政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推进思政课程内容更新,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混合式课堂等,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依托微课堂以及数字化思政课程、思政理论网络精品课程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优势互补。组织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形成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互动式立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三)深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充分挖掘每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性质特点,挖掘拓展思政元素,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规范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优先选用教育主管部门规划教材,学校哲学社会学科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制订相关具体工作方案。

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学校每年遴选通识课、专业课进行示范化建设,切实将通识课、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学生评价等全过程,全面提高育人效果,并在全校范围内起示范引领作用。

(四)提高专业教师育人能力

通过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等手段,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建设。引导教师切实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时刻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当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能够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

(五)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进一步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一流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育人功能”指标。在学生评教、同行听课、专家听课的评价指标中设置“价值引领、课程育人”观测点。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过程实施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责任,根据意见制定本单位实施细则和工作计划。

(二)强化工作考核

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课程考核评价,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教学考核评价。

(三)完善激励机制

以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将课程思政项目作为学校教学改革重点支持项目。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创新思政课程新模式,构建三全育人新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全育人改革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7〕3号)精神引向深入,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特制订本改革建设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综合改革和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三、改革建设措施

(一)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结合OBE(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以提高“产出效率”为目标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时,采取逆向设计,从内外需求出发,依次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最终通过修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定位、学习效果、授课内容等,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落实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全方位和全过程。

(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真切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改革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改变讲授内容较为抽象甚至枯燥的状态,形成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经典导读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方式,同时将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重点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通过做好规划、设计人生,增强学生发展的目标性和计划性,促进其专业成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通过充分利用武汉市红色教育基地的地理优势,让学生走进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实地参观、考察,使教材上的知识落地、延伸;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通过引导、鼓励学生阅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等经典原著,在阅读中,搭建世界观、人生观,并固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带着问题到企事业、机关等进行调查,加深对国情的认识等。

(三)创新教学模式:以“三三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精品课程、MOOC、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模式成为各大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对学生学习监管不力以及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等原因,这种脱离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及重视网络教学、轻视传统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的教学效果都不理想。

针对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将以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效果评价为切入点,进行“三三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即通过构建网上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的“全过程化”考核方式,形成学生评教、教师评教、专家评教的“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完善思政课考试评估体系,改变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四)创新“三进工作”模式:采用多种模式,推进“三进工作”的创新

在教学方面,采用集体备课的模式,以学校OBE教学改革为契机,重点研究五门课程的“三进工作”,积极促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党建方面,组织全体党员教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参观学习、视频学习等渠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自信、教育自觉、教育责任和教育使命,推动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在科研方面,组织马院全体教师集体攻关,凝练学术方向,组建科研团队,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认真组织申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课题,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科研参与度。

(五)创新培训方式: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质高尚、理论素养精深和教学能力出众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理论素养、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素养和发展性素养的水平。

“引进来”是指邀请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各教研室每学期邀请两到三名优秀教师到学校来为教师讲示范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座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进行具体指导。“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学习考察和培训。通过组织专任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的培训,或组织教师赴延安、井冈山、韶山等革命教育基地学习考察等形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掌握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更好地吃透教材,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马院“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

组 长:张瑾

副组长:王静

成 员:崔霞、赵立、邢晓雪、邵艳琴、卢文丽、马驰骋

2.加大培训力度

加大思政教育的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参与培训,大力培育领军骨干人才,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3.完善评聘考核机制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