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校公文 >> 正文


发文日期: 2019-12-26 发布部门: 教务处
文    号: 院教〔2019〕91号 文件名称: 院教〔2019〕91号(关于印发《武昌首义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主 题 词: 印发 一流本科 课程建设 实施方案 通知 阅读次数:

院教〔2019〕91号(关于印发《武昌首义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现将《武昌首义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予以印发,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武昌首义学院

2019年12月26日

武昌首义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慕课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要求,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突出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符合现代课程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OBE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成果导向,过程管理,持续改进,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获得感,在增加课程总量,调整课程结构的同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推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

(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原则

紧紧围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任务,坚持采用三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五类(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进行建设。立足专业、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规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不同课程类别的一流本科课程,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一流本科课程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和更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立德树人原则。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将国情分析、传统文化、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形成“思政课程”主渠道和“课程思政”立体化协同育人效应。

以本为本原则。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激发和唤醒学生创新、创造、创意的激情与潜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实现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成果导向原则。推广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最终学习成果,反向设计教学内容、过程、形式,再将学习成果用于反馈改进课程的设计与教学。

全过程管理原则。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期内,对课程建设通过全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方式进行过程管理,采取警告、终止、撤项等措施保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质量。并将建设期内取得的成果达成度作为结题验收的重要指标。

(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锻造教学队伍,努力建成一批质量高、校本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使学校尽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式发展新跨越。

经过三年建设时间,拟建成70门左右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8-10门,线下课程26-3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0-3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6-8门,社会实践课程3-5门。(以上均含现有已经上线运行和正在录制的课程及学校推荐申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

通过建设,力争三年内有10—15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力争有2—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任务

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遵循国家、省级、校级有关课程建设标准,抓好一流本科课程的建、用、学、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建设措施及效果,努力实现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内容

1.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相结合,充分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并适当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挑战度。

2.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重视组织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准确表达的能力。

3.积极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因时制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超星“一平三端”平台和武昌首义学院学院网络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4.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立项建设的课程应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智能管理终端等新手段,进行辅助考勤,开展课堂测验。

5.突出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作业设计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

6.开展课程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结合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

7.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二)五类课程的建设任务

1.线上一流课程

线上一流课程是指以校内师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的网络共享课程,建设任务包括线上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编制、视频录制等,并在MOOC平台上开课运行;同时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面向本校学生或社会学习者开展线上教学,形成较为完善的线上教学体系。打造优质、开放、共享,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全面的精品慕课。

2.线下一流课程

以面授为主,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鼓励引进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校内的应用和自建线上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相长,建设适合校本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课程。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校重点支持解决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的项目。

5.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一)机构保障

成立学校和学院两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强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指导。领导小组要把好立项关,定期按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的工作职责与建设方案,进行考核与管理,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推动课程建设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定期开展中期检查与最后的结项、验收、推广、成果交流等工作。

(二)制度保障

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制度,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与保障,根据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需求,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制度。

(三)经费保障

1.经评审立项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根据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按申报的类别及级别设立专项建设经费(不包含视频录制、软件开发等费用),用于课程改革与建设:其中,校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学校资助10000元/门,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及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学校资助5000元/门。

立项后,划拨60%项目建设经费,通过验收认定后划拨剩余30%,预留10%作为评审经费。经费开支应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2.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学校每门课程给予5万元建设经费(含前期学校拨付的校级课程建设经费),建设周期按照省级文件要求执行。

3.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学校每门课程给予10万元建设经费(含前期学校拨付的校级课程建设经费),建设周期按照国家文件要求执行。

(四)政策支持

1.对获各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项目,学校将优先安排使用各类教学资源。

2.对获批各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学校优先安排外出考查学习交流,促进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技艺,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3.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和验收通过后,在职称评审等相关评审中,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可认定为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可认定为同级别的质量工程项目。

四、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与评审

(一)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原则上应为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中连续开设2年及以上的优质课程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优质选修类课程。同时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2.课程负责人及团队:课程负责人须为我校专职教师,且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特殊的可放宽到中级职称);课程组主讲教师应为稳定的、长期讲授该门课程的专职教师;课程组全体成员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师德师风、高度的教学热情,具有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优秀,并能保证课程按期保质建设、更新、应用和推广。同一批次的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中,同一位教师只能主持或参加一门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

(二)评审程序

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学校教务处每年年初启动当年度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工作,并根据湖北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适时开展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遴选与推荐工作。具体程序为:

1.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填写《武昌首义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2.教学单位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初审,签署推荐意见后报学校教务处;

3.学校教务处进行形式审查;

4.学校组织相关学科的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必要时)按五类课程组成项目评审组,采取小型会议方式,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进行评审。

5.校评审委员会对五类课程评审组推荐项目进行复审,确定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并提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课程的建议名单,一并报学校校长办公会审批。

6.经校长办公会审批后正式发文公布年度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名单。拟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后续工作根据上级主管单位相关的年度申报文件具体实施。

(三)建设周期

对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获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按照省级及国家级文件执行。

五、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运行与管理

(一)一流本科课程组织管理

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单位负责组织、监督、指导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的实施。校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负责申报立项、评审、管理、检查、考核、验收、评审、成果推广等工作。

(二)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的职责

所有立项建设的校级一流课程均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实施课程建设各项任务。

(三)一流本科课程验收

1.建设期结束后由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提交验收总结材料,学校组织专家按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审指标与项目任务书,听取汇报、审阅材料,进行总结验收。

2.验收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个等次。验收通过的课程,由学校授予“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被认定为暂缓通过的课程需延期整改,停拨配套经费,延期1年后仍达不到验收标准的将取消项目资格并停止拨付相关建设费用。最终验收不通过的课程,课程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课程建设项目。

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验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及相应指标体系进行。

六、附则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武昌首义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院教〔2019〕46号)同时废止。

附件:《武昌首义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全文下载:院教〔2019〕91号(关于印发《武昌首义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