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武昌首义学院综合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2013年度教务处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4-01-14 发布者:cicro 阅读次数: 【字体:

2013年,在学校董事会、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教学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务处按照学校工作总体部署,以加强处室自身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为前提,以充分发挥院(系、部、基地)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保障,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完成了年初既定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宏观指导,重点工作再创佳绩

1.加强总结,积极推进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收效显著

为了扎实有效的做好省级“质量工程”建设和申报工作,教务处根据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2013年度工作要点安排,一方面,提早启动,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各教学单位做好相关申报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各申报单位之间交流与经验推介,将优秀的材料提供各教学单位示范和共享。本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取得了新的突破:新闻与法学学院和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共建的湖北广播电视台实习实训基地获批2013年度“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入选2013年度“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完成2013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

2013年度,在认真总结2010年学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在2009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际教学执行中反馈的具体问题,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推手,以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为核心,完善形成了各本科专业2013年版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宏观指导,督促基础课程教学单位与专业院系加强沟通,做好相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贯通,使基础课程面向不同的专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与侧重,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启动通识公共选修课程改革,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通识公共选修课比重由以往的6学分增加到10学分,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校创造条件,引入“尔雅在线学习平台”10门网络通识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下一阶段将继续总结,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充实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整合通识课程教育模块。

3.以项目为驱动,发挥院(系、部、基地)主体作用,课程建设改革扎实推进

2013年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重点支持工作,并在年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中予以政策支持。本年度学校以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为依托,重点推进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改革以及“两课”系列课程改革。

学校搭建平台,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单位与专业院系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院(系、部、基地)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201310月,教务处牵头组织基础科学部、电工电子基地利用三个单元的时间,分别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围绕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各专业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及现阶段教学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沟通,同时,基础课程教学单位结合专业院系的反馈意见,对各专业的相关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修订,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好的与专业教学衔接,更好的为专业教学服务。

精心遴选,重点培育,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提前做好种子选手的培优工作。2013年,在重点建设城建学院于吉太教授主持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申报2014年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教务处结合2013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组织开展了为2015年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培育项目的遴选工作,最终宋华副教授主持的《平面广告设计》成功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培育项目列入学校课程建设的专项资助项目,学校将给予专项经费重点资助课程组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与网站建设。

4.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以推广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应用为抓手努力提升教学实践质量,教学、教研良性发展

本年度,教务处根据学校工作重点发布了2013年教研项目立项指南,开展了2013年度校级教研教改立项申报工作,并从校级立项中遴选了3项重点项目推荐参加湖北省省级教研教改年度立项申报,最终城建学院组织申报的《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成功获批立项。

鼓励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积极申报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委员会“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信息学院王育勤教授主持的《面向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等10个项目成功获批立项,其中王育勤教授主持的教研项目获批为重点项目。

加强教研教改成果的应用推广,努力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际。2013年,我校城市建设学院于吉太教授主持的《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艺术设计学院陈玲讲师主持的《综合类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分获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

5.不断完善,做实做细,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成果转化

制定并颁发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生实践创新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校教[2013]1号),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外实践与创新学分”部分做实做细,实行实践创新学分与学生毕业资格挂钩,从学校宏观政策层面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013-2014学年度本科生创新学生认定工作已于2013年末启动。

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为指导,促进各专业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技能测试项目内容。经过前两届的实行和推广,学生参加技能测试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本年度自愿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人数为653人,大大高于前两年的人数。

6.认真总结,配合学校完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工作。

教务处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采集本科教学工作基础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认真总结学校2012年度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工作。

二、稳步推进,日常管理常抓常新

1.完善教务MIS系统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增加学生转专业网上报名功能,利用教务MIS系统完成转专业工作。一方面,简化了转专业流程,减轻各院系教务人员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也能通过系统查询自己转专业的过程。

改进毕业、学位资格审查功能。首先统计毕业生学分、课程、处分、英语等级、大学英语四级卷面及口语等信息;再根据学校要求对毕业生毕业和学位条件进行设置;最后筛选出符合毕业和符合授予学位的学生名单,确保毕业生毕业、学位信息准确。

2.落实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两级监控,发挥院系主体作用

教务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广泛听取教学单位意见,修改和完善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评估表》。

鼓励各院系采取有效措施,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如城市建设学院邀请校外专家对2013届毕业设计进行客观抽检,对其内在质量进行了客观评定;经济管理学院邀请校外专家参加2014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研讨会,一方面对学生选题把脉问诊,一方面对教师开展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进行培训。

鼓励各院系开展形式多样、适时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专项工作,如经济学院开展公开示范答辩活动;机电学院针对远在国外实习的毕业生开展视频答辩活动;城建学院开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网站等。

2013年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4篇被评为“2013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入选篇数较往年再创新高。

3.强化教务管理,促进考风学风建设

为提高补考和跟班重修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为最大限度防止伪造补考和跟班重修准考证的行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教务处印制了补考和跟班重修专用准考证芯,并根据各院系补考和跟班重修人数发放给院系打印准考证。准考证芯背面印有补考注意事项和教务处公章,免去了盖章的环节(一次补考全校有超过4000人补考,逐个盖章工作量很大且手续繁琐)。同时,对教务系统导出打印准考证的功能进行了修改,在导出的准考证落款处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姓名,实行“院系打印,专人负责”。

4.为教师服务,课酬发放采用新办法

为配合学校规范财务管理,同时为全校专兼职教师合理避税,2013-2014学年度开始实行课酬分月发放。外聘教师课酬分月发放计划在每学期开学时制定,每月初根据实际开课情况微调当月发放计划并发放;专职教师课酬发放计划在第一学期末制定,分8个月发放(从1月至8月)。

5.因材施教,《计算机概论》课程实行免修考试

20139月组织了2013级新生报名参加《计算机概论》课程免修考试。最后经过考试有近200名新生免修了《计算机概论》考试,减少3个课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今后课程改革积累了经验。

本年度,教务处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新的一年,教务处全体同仁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奋斗,为学校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务处

二零一四年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