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2016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7-01-04 发布者:雷敏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2016年,教务处在校行政的正确领导、各教学单位及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紧抓转型发展机遇,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围绕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主题,推进OBE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强化服务意识,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整合资源,重点培育,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收获新成果
1.围绕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加强院(系)交流和经验推介,积极组织各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工作,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开展校内遴选、重点培育、重点建设。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取得新突破:
新增首批省级“荆楚协同育人项目”一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2016年“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新增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土木工程施工》、《市场营销学》两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截止目前我校共有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新增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一个。由学校牵头,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和湖北周黑鸭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获批2016年“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截止目前,我校共有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二、统筹协调,圆满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各项专项评估工作
2.成功获批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英语两个双学位授权专业;光电与信息工程专业获批为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2016年4月,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要求,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照《关于做好2016年新增学士学位授权有关工作的通知》(鄂学位办[2016]2号)规定的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各项条件进行了认真自评,撰写自评报告、填写单位简况表。
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及双学士学位生源情况,组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英语、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开展专业自评,并审核其上报的相关材料,确保三个专业能够获批。
3.组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专业圆满完成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专项评估工作。
2016年6月,我校根据湖北省教育厅要求启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专业的专项评估工作,教务处认真学习评估文件,做好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任务分工,并积极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此项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将于本学期末完成评估。
4.圆满完成省教育厅组织的转型发展中期检查及转型发展工作推进会。
2016年5月,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开展检查的通知》,完成了学校转型发展自查工作,包括转型自查报告的转型以及支撑材料的准备工作。
5.完成2015-2016学年度教务处负责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
三、以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及转型发展为契机,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6.积极筹备及组织召开学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认真落实会议议程。
典型引路,以机电院为试点,积极探索构建OBE人才培养模式;
以项目为驱动,采用总体培训、分类指导、个别交流相结合,全面启动OBE模式下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通过编印资料、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形成全员学习、探究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的良好局面。
7.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本科教学转型发展。
支持鼓励各专业院(系)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实施产教融合。2016年已建成的校企合作项目有:学校与中软国际共同申报的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获教育部立项,开设了中软国际特色班,实现人才订单式培养,已于2016年开始招生;学校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开设先进制造与工业机器人方向的本科专业方向;学校与湖北航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国家金税工程—财税一体化仿真实验室”;学校获批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
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深入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革
8.开展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制订,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教务处组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中软特色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先进制造与机器人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通过论证、研讨使各专业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2016年完成了三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并开始实施。
9.首次开展普通“专升本”、教学工作,招收“中职生”,针对教育教学中增加的新类型,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实施、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环节中进行研讨,主动适应多类型、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6年,学校首次获批开展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财务管理三个本科专业 “专升本”招生工作。“专升本”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主要处理“专升本”的协调工作,负责考生报名、学籍审查、成绩审核,组织考试、阅卷、登分等,经过前期扎实、细致宣传动员很好地完成了招生计划。为更好地落实“专升本”学生的培养,制订了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学校2016级本科新生中还增加了中职生这样一个新来源,针对学生的生源情况,学校积极引导相关教学单位,适度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审慎制订针对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对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中首批招生的“中职班”学生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10.严把质量关,对2016年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建设项目
进行校内集中验收评审。
对2016年到期的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及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了验收评审。
11.精心组织,完成5门校级精品课程的验收工作。截止2016年12月,我校共有47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已结题37门,在建课程10门。
五、加强教研教改统筹管理,促进教与学良性发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以推广教学研究改革成果应用为抓手,大力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与教研的良性发展。
12.保质保量,切实做好各类教学研究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
2016年,教务处先后组织两次教研项目结题评审工作,共有3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和26项校级教研项目通过了结题评审。
13.对“十二五”期间结题的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
2016年4月-5月,教务处对“十二五”期间已经结题的各类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应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十二五”期间,我校共立项建设教学研究项目148项,其中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9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42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97项。有84项教学研究项目结题,其中省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35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42项。
“十二五”期间,已结题的各项目的成果形式主要包含项目研究报告、论文、专著、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报告、教学大纲和教学软件等。其中应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25项,占30%;应用于课程建设34项,占40%;应用于实践教学22项,占26%;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3项,占4%。学校“十二五”期间已结题的教学研究项目产生了质量较高的成果,且成果都已运用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及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之中。
通过调查研究,为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项目完成质量,扩大项目成果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依据。
14.统筹布局,重点突出,认真开展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工作。
2016年,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学校教研教改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为加强统筹管理、严把立项质量,暂停了2016年校级教研项目的立项工作,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省级教研项目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的申报工作。2016年11月,许敏副教授主持的《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等三个项目入选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2016年12月,蔡红娟副教授主持的《成果导向教育(OBE)视角下的电子技术课程群教学改革》等五个项目获批为2016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5.精心组织,完成2016年校级成果奖评审及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
通过各教学单位初评、教务处资格审查、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共评定2016年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学校获得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名额,其中申报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指标1项,经过专题研讨,学校拟推荐石长顺教授主持的《媒体融合驱动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申报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他排名前五的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申报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六、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控制
16.根据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教学改革工作的新思路,全面梳理教学管理文件。
2016年度,教务处对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一方面,对应当予以废止和应当宣布失效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确认;在制定或者修改文件时,对与实际执行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相关文件同步进行清理;另一方面,新修订文件结合我校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定位及教学改革工作新思路,按照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了完善。本次共清理制度性文件49份,更新文件16份,新出台文件3份。
1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启动校外专家教学评估工作。
修订《武昌首义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做出了相应调整,调整了综合测评成绩构成比例,充分发挥教学单位的内部激励作用,加大了同行评教的比重。颁布了《武昌首义学院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武昌首义学院教学教学评估专家库,启动了校外专家教学评估工作。
18.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正式启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加强对2016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利用该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复率进行全面检查,覆盖面达到100%,有效保障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组织完成2016届校级优秀论文的评选及省级优秀毕业论文的组织申报工作。通过院(系)初审和学校评审,评定2016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39篇,其中,一等奖30篇,二等奖57篇,三等奖152篇。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库开展校外专家盲评工作,遴选35篇参评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19.以赛促教,积极开展第六届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及第五届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内选拔赛推荐工作。
2016年,根据《关于开展第六届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湖北省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教务处组织开展了第六届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校10个教学单位推选了14位教师参加校内决赛,最终决出校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本届校级一等奖选手基础科学部朱祥和教师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获得理科组三等奖的佳绩。
七、严抓日常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0.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适时启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更换工作。
为了更好地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互动,发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教学的作用,2016年学校启动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更新工作。
一方面,教务处组织教务管理人员参加系统招标会,提交了三家公司教务管理系统对比分析报告,另一方面,在设备处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各级教务管理人员赴校外实地考察,提交了校外考察情况汇报。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详细的功能需求报告,报告中增加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数据共享的内容,为学校购置系统、实现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21.完成教务处网站改版升级。
结合省教育厅对学校网站评估工作的要求,从服务师生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新网站页面版块,及时上传网站内容,目前新网站已正常运行。
22.完善工作细节,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调研兄弟院校教学周数安排,确定我校教学周数以及校历编排基本原则。通过对上学年度期中考试周考试课程安排情况统计分析,提出取消期中考试周,使学期内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同时,考虑考试周取消后的利弊,尝试排课时同时进行排考,以便学生和教师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
加强教务处与车队的沟通联系,校车各线路乘车情况统计精确到每周,同时将周末乘车统计由每学期一报调整为每周一报,尽可能地减少了校车空跑的现象,节约了学校资源。
23.完善考试管理制度,细化考试工作流程,狠抓考风考纪建设,各级各类考试圆满完成。
加强日常考风考纪建设,针对目前学生校内考试利用手机作弊现象较严重的问题,从2015-2016学年度开始,实行校内各类考试放置手机信息屏蔽设备,有效减少了学生作弊行为。
狠抓计算机等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的管理规范。一方面加强考风考纪的宣传,制作学生考试宣传手册,通过学生辅导员开展考试诚信专题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考务管理细节,健全考试组织机构,明确责任,规范对监考人员的培训、选聘和监督,加强考试过程的管理,树立良好考风。
八、其他工作
24.牵头完成湖北省独立(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第七届教学协作年会的承办工作,获得主办单位及省教育厅高教处的高度认可。
25.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培训中心的年审工作。参与湖北省举办的“全省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业务技能知识在线考试”并顺利通过。
26.完成2015-2016学年度对教学单位学年度的工作考核。
27.完成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部分内容的撰写。
教务处
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