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日期: | 2025-05-16 | 发布部门: | 学校内网 |
文 号: | 院教〔2025〕22号 | 文件名称: | 院教〔2025〕22号(关于制订2025版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
主 题 词: | 2025 22 专科 专业 培养 指导 | 阅读次数: |
院教〔2025〕22号(关于制订2025版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学校2022版、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反馈及2024年新增专科专业的建设需求,现就2025版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制订背景与总体要求
学校2022版、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各专业在课程体系优化、实践环节强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课程设置与本科教育区分度不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职业技能培养弱化等问题。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需在2024版指导意见基础上,重点强化产教融合、实践导向、技能考核等要求,确保专科教育“类型定位”与“质量提升”双突破。本次制订以“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实践赋能、特色发展”为原则,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理论课程占比过高:压缩纯理论课程,增设项目化、任务式课程;
校企合作深度不强:强化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建的具体要求;
技能考核比重偏低:推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提升过程性评价、实践课程成绩占比;
新增专业调研不足:新增的专业须进行充分的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能力分析。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德技并修、产教融合、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突出“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推动专科教育从“学科导向”向“职业能力导向”转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制订原则
(一)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突出职业性,强化校企合作
专业须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现有专业须与至少2家规模以上企业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建、师资互聘等合作机制。
(三)坚持“岗课赛证”融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推动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发挥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将技能大赛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课程标准,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学年、学期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解后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四)注重实践性,减少理论冗余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原则上可调整为4:6(2024版为5:5),压缩纯理论课程,增设综合性实践项目、岗位技能实训、跟岗实习等环节,建立“课程模块+技能证书”等融合机制。
(五)聚焦技能型,优化考核方式
改革单一笔试考核模式,推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践类课程过程性评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不低于60%。增设技能竞赛、创新项目、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维度。设置多元化考核方式,如“过程考核+理论考试”“过程考核+实训报告”“过程考核+实操考核”“过程考核+证书”等。
(六)动态调整,适应产业需求
专业需每年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每三年开展一次人才需求分析,确保方案与产业技术升级同步。
四、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
包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制、学时与学分、职业面向、主要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进度表等。完整的培养方案模板详见附件。
(二)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核心技能要求,突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避免与本科教育同质化。
(三)课程体系与结构
1.2025版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类别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原大学英语2(28204912,48学时)调整为大学英语2(28204917,40学时)。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部分集中性实践环节由各学院根据专业需要拟订。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整合重复性理论内容,增设跨学科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安排需体现面向职业岗位、促进就业、促进“书证融合”等要求,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核心课程需联合企业开发“项目化”“案例化”课程,每门核心课须配套1个企业真实项目案例。
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AI+职业教育”新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数智化课程资源。
4.将创新创业纳入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之中,各专业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点,设置2学分以上的创新创业专业必修课程。
5.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专业实践环节学分原则上占总学分50%及以上,独立设置“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多阶段多类别实习方式。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8周,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散安排。
(四)教学安排与要求
1.学分要求
(1)总学分:总学分控制在120学分以内,其中毕业论文(设计)5学分,劳动教育1学分,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3学分。
(2)单位学分:理论课程、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等16学时/1学分;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学年论文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周/1学分(毕业论文(设计)2周/1学分、顶岗实习2周/1学分);形势与政策48学时/1学分;大学体育32学时/1学分;劳动教育32学时/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学分。
2.教学安排
充分考虑并合理分配三年中各学年、学期的学时数,各学期的计划周学时一般控制在18-26之间,其中个别学期最低不得低于16学时/周,最高不得突破28学时/周。课程安排应坚持前紧后松,第四学期结束所有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第五学期安排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论文(设计)。
五、工作安排
调研阶段(2025年5月):各学院组织行业企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修订阶段(2025年6月):以专业为单位修订方案,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论证后于6月9日前提交人才培养方案的电子档及有签字盖章的纸质档至教务处教研科,教务处组织评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案。
实施阶段(2025年9月—):本方案自2025级专科学生开始实施。
六、注意事项
2025版方案须参照武昌首义学院2025版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制订,体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等核心要素,突出实践特色。鼓励各学院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特色培养模式。
武昌首义学院
202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