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日期: | 2025-06-17 | 发布部门: | 学校内网 |
文 号: | 院教〔2025〕32号 | 文件名称: | 院教〔2025〕32号(关于开展校级智慧课程建设立项的通知) |
主 题 词: | 2025 32 开展 智慧 课程 设立 的通知 | 阅读次数: |
院教〔2025〕32号(关于开展校级智慧课程建设立项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程智慧化水平,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决定开展智慧课程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及要求
(一)申报范围
1.我校已获批的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
2.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非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且申报前至少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具备较好的智慧课程建设基础,课程在线教学视频(含MOOC和SPOC等)已经基本形成完整体系,未来三年能稳定开设。
(二)申报要求
1.申报课程需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申报课程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持续改进。申报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含课程负责人)等申报信息须与学校教务系统中已完成的课程开设信息一致。
(2)申报课程负责人须为学校正式聘用的专任教师;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学位青年骨干教师可不受此职称限制),具有2年及以上本科课程主讲经历。同一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门课程。
(3)申报课程优先考虑前期建设基础较好、面向学生较多、特色显著的课程。申报课程选用的主讲教材应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
(4)本次申报及立项分两种情况:所有获批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原则上均需开展智慧升级建设,本次申报门数不限额,学校择优立项,项数待定;非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限额申报,各学院(部)原则上申报门数不超过2门,学校拟择优立项8-10门。
2.不得申报的情形:
(1)申报课程负责人及主要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两年内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的。
(2)申报课程内容存在涉密、思想性、科学性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或有其他不适宜公开传播内容问题的。
3.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申报课程,原则上优先推荐:
(1)已上线并至少运行了两期且运行数据良好的在线开放课程;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方式且应用智慧教学工具教学的课程;
(3)有线上资源基础,且受众面广、需求量大的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等。
二、建设内容及要求
(一)建设内容
智慧课程是秉承“以人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系统融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基于在线学习平台、AI工具、智慧教室及必要的教学资源与支持,开展深度混合式学习设计,持续进行优化迭代的一种创新型课程。
1.建设目标明确。课程负责人从课程发展整体角度出发,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利用AI技术进行课程运行及发展革新,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考点、思政点等,显示整门课的难度分布。
2.建设内容充实。智慧课程重点突出AI赋能教学模式创新,将AI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开展AI生成式精准资源推送和追踪反馈,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课程资源丰富。AI智慧课程实体应分为AI技术应用和教学资源层。AI技术应用层包含AI教学助手、AI内容矫正、AI出题、AI智能编写、AI大数据课程报告等应用的实现场景规划。教学资源层包含但不限于教学视频、试题、文档、PPT、课程教案、图书、期刊、本校案例、其他案例等资料,课程资料充足。
4.应用场景明确。课程申报团队充分考虑AI智慧课程的多种教学场景,建设AI教学助手、AI学伴、知识图谱、目标图谱、思政图谱等。须不断训练AI教学助手,使教师在使用AI课程教学时更加精准,且能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同时,通过教学实情分析挖掘课程的重难点以及问题,不断构建和完善问题图谱,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学习知识内容的方向等。
(二)建设要求
1.2025年智慧课程建设采取校-院(部)两级方式开展,校级拟立项建设一批智慧课程,学院根据专业情况积极培育建设本院智慧课程,建设门数由学院研究决定。具体要求如下:
(1)院(部)级智慧课程:学院(部)按照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门及以上、其他专业1门及以上、所有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开展智慧升级建设的原则,开展院(部)级智慧课程培育建设工作,并遴选课程申请校级智慧课程建设项目,按分类推荐排序填写《2025年校级智慧课程建设立项申请汇总表》(附件1)。
(2)校级智慧课程:学校组织智慧课程建设立项评审会。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智慧课程建设启动会、工作坊和培训辅导,有一定智慧课程建设基础的老师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
2.本次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立项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的,本次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费基础上,另拨付智慧课程建设经费0.6万元/门;其他非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立项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的,拨付课程建设经费2.0万元/门。
3.申报立项建设的校级智慧课程,采用建设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保课程建设效益。建设周期不超过3年,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制作、使用和评价。课程制作应在1年左右完成,验收前建成的课程运行至少一个学期。
4.校级智慧课程建成后,版权归学校所有,著作权归课程负责人(团队)所有。
三、材料报送
1.申请人按要求填写《武昌首义学院校级智慧课程建设申请表》(附件2),学院(部)填报《2025年校级智慧课程建设立项申请汇总表》。
2.《2025年校级智慧课程建设立项申请汇总表》(一式一份及电子版)请于6月25日提交,《武昌首义学院校级智慧课程建设申请表》(一式三份及电子版)请于7月1日提交。
3.申报材料请报送至教务处教研科,电子版发送至邮箱291073200@qq.com。逾期不再接收申报材料。
其他未尽事宜,联系教务处教研科林琳(行政楼204办公室);联系电话:88426440。
武昌首义学院
2025年6月17日